泥土蕴藏着生长的力量,基层承载着滚烫的希望。有这样一群特殊的“追梦人”:告别熟悉岗位、主动请缨下沉的选派干部,他们将一份份政策文件带到田间地头、把一个个书本知识变成助农实招;他们不停为琐事奔波,却始终坚守“为民”初心。让我们通过这个专栏,去认识这些“追梦人”,去读他们与土地、与群众的故事。
朱村驻村工作队以“钉钉子”精神转作风、办实事、促发展,让曾被戏称为“屯溪西伯利亚”的冷清村落,蝶变为荷塘映景、产业兴旺、民心汇聚的“幸福村”——这抹“朱村亮色”,正是以作风之变催生动能之变、发展之变的鲜活注脚。
党建领航转作风
绘就和美乡村“底色”
“要振兴先整‘作风容’,要发展先聚‘组织力’”,这是朱村工作队锚定的首要方向,工作队与村“两委”拧成“一股绳”,将组织优势转化为作风改进、治理提效的实效,在村民代表大会上,党员干部与群众围坐“拉家常、议实事”:大观园土地流转、路灯安装位置、主干道保洁……大小事摆上台面共商;主题党日、“三会一课”后,党员带头清理房前屋后杂物,对主干道实行“随脏随清”;依托和美乡村项目,推进道路硬化、污水改造,建成60余处“五小园”,闲置老宅变身研学宿舍、乡村咖啡馆——昔日“脏乱差”,如今“洁净美”,正是干部“沉下去”换来的乡村“新颜值”。
三产融合显作风
激活乡村发展“动能”
破局从“重建”开始。2024年“6·20”特大暴雨冲毁无花果基地,工作队与村“两委”不避难、不退缩,推动80亩荷塘流转,注册“牛耳农场”品牌;投入400余万元扩建至130余亩,新增杨梅、西梅等果树,引入黄山学院智能滴灌系统,较之前省水30%,让“受灾地”变成“增收园”。发现本地荷花品质不佳,连夜对接外地基地移栽优质莲蓬,高温天里,队员与青年创客穿胶衣下田采莲,手上的茧子成了“奋斗勋章”。不止于种,更在于“创”,开发干莲子、荷花茶等深加工产品,设计荷花发簪、版画等文创,让“乡土货”有了“文艺范”。结合节假日,工作队队员化身“研学服务员”,在荷花塘边开“助农直播间”,3场直播卖出农特产品2000余单,带动10余名农户人均增收2000余元,以干部“扑下身子干”,切实换来产业“活起来、火起来”。
三方联动强作风
凝聚共建共享“合力”
推出“垃圾兑换”机制,村民捡烟头、塑料袋可换洗衣粉、牙膏,仅一个月兑换300余分,商品更新3次。如今清晨傍晚,村民拎袋“巡村”成常态,道路垃圾减少80%,小超市带出了“人人护环境”的好风气。联合区民政局建成奕养苑,每月开展免费义诊、义剪,年前的“长寿福宴”上,120多位70岁以上老人围坐聚餐、看演出。截至目前,幸福院已服务老人1200余人次,“老有所乐”的笑容成了作风建设的“晴雨表”。推行网格化管理,矛盾纠纷“不出村”,曾经“观望质疑”的村民,如今主动为荷塘栈道提建议、帮创客打包快递,干群同心的“向心力”,正是作风“接地气”换来的“凝聚力”。
打开朱村驻村工作队工作日志:“作风建设的‘尺子’,在朱村的田间地头;检验成效的‘答案’,在村民的笑脸上。”从“漆黑村道”到“荷塘欢歌”,从“摆手拒谈发展”到“主动参与共建”,朱村的蜕变印证了一个道理:作风建设不是“虚口号”,而是打开乡村振兴之门的“金钥匙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