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全国党建网站联盟 > 安徽省 > 黄山市 > 屯溪区
当前位置:首页 > 基层党建 > 农村党建

【繁星助振兴 青春竞风采】奕棋镇到村任职选调生、乡村振兴农村专职工作者:在村的难忘故事

发布日期:2025-10-30 09:48 信息来源:屯溪区委组织部 作者:屯溪区委组织部 阅读次数: 【字体:   收藏


9月16日,区委组织部举办了擂台比武,比武过程中,8位到村任职选调生、乡村振兴农村专职工作者结合实践,上台讲述了在村期间的所学、所见、所思、所悟。即日起,“屯溪先锋网”开设“繁星助振兴 青春竞风采”专栏,推送他们与村庄的故事。

姚霏

奕棋镇瑶干村到村任职选调生

回首两年的驻村岁月,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,也没有光彩夺目的成绩,只是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,在一次次的困惑与挑战里,在一场场为乡亲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坚持中,所收获的那份最宝贵的沉淀——那份向内生长、向下扎根的踏实力量。




01
无惧跌倒苦,贵在爬起时

刚驻村时,我真切地体会到了“本领恐慌”这四个字。起草一份简单的会议通知,字斟句酌,反复修改,生怕有丝毫疏漏;第一次在村民代表大会上发言,手心冒汗,声音微颤……那些瞬间,挫败感和自我怀疑扑面而来:“我能行吗?会不会辜负大家的期待?”但我心里明白,光害怕没有用,于是,我开始逼着自己向前迈步:钻研惠农政策,把生涩的条文转化成老乡听得懂的“大白话”;在开展棘手工作前,提前摸排矛盾焦点、预演各种可能;鼓起勇气,接手了村中第一个信用超市的建设。每一次小小的成功,每一次从失误中汲取的教训,都像一块块基石,在脚下累积。那个曾经站在台上声音发颤的我,如今也能从容主持村民会议;当初那个被问住的“新手”,现在成了乡亲们口中“信得过、问不倒”的村干部。

02
成长无依仗,自立方为强

记得今年夏天,村里推进第二轮土地延包,我负责协调瑶干村杨家组三户村民的土地延包工作,因为每家诉求不同,调解村民争吵的场面难以控制,有时我都在想是不是要请村书记来镇场。但转念想想,这正是一次必经的考验,倘若此刻退缩了,今后又如何能独当一面。于是,我拉上村里的老乡贤反复与村民沟通,修改调整置换方案。最终,延包工作磕磕绊绊地完成了。在整理材料的那个深夜,当我独自整理完最后一份合同,走出村委会,抬头看见满天的星星,心里那种“我没放弃,我做成了”的踏实感,比任何掌声都更珍贵。

03
疾行非真速,稳进方致远

在村里的这两年,我逐渐体会到,真正的“速度”,并不在于跑得有多急,而在于是否走在正确的路上,是否走得足够稳、足够远。在村里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刚开始的时候,我们组织党员干部突击打扫卫生,清理巷道垃圾。可是没过几天,塑料瓶、包装袋又出现了,村民们的习惯并没有真正改变。后来,我们转变了思路,从根子上想办法,通过实行“门前三包”制度;开设“积分超市”,用垃圾分类换生活用品;评选“美丽庭院”,激发大家的荣誉感。过程虽然慢,但我们一步步看到了真正的变化:乱扔垃圾的少了,主动打扫的多了,村里的环境从“一时干净”变成了“一直干净”。


回首两年的驻村岁月,我更加坚信:所有那些平淡甚至艰难的日子,那些不为人知的汗水与坚持,从来都不是徒劳。它们如同春雨一般,默默浸润着我们脚下的土地,催促着我们向下扎根、向上生长。这个过程或许没有鲜花与掌声,但它却静默而坚定地赋予了我们直面风雨的从容、解决问题的实绩、走向未来的底气。






徐嫣岑

奕棋镇江村乡村振兴农村专职工作者

还记得第一次踏入江村,虽值寒冬,田野休耕,但村容整洁有序,文化广场上村民其乐融融的氛围,更让我直观地感受到了江村良好的治理基础与深厚的发展潜力,也坚定了我扎根于此、服务奉献的决心。




01
在泥土里扎根,在实践中成长

初到江村,我拿着村情手册走遍7个村民小组,在孝塘组走访时,村民王大伯拉着我感叹道:“家里的老房子空了十几年,要是能有点用就好了。”这句话像一颗种子,让我第一次真切触摸到了乡村振兴的“民生温度”——它不仅体现在产业发展的宏图里,更蕴含在每一位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具体期盼中。在以后的时间里,我跟着村党总支书记跑项目,见证了江村“变废为宝”的转变:通过多方联系,将村委会隔壁1000平米的旧厂房,出租给一家农产品加工企业;“徽兵缘”农业专业合作社流转村中120余亩撂荒地,成立“江村共富基地”种植水稻,让荒田变回“粮袋子”,还帮助监测对象实现了家门口就业。

02
在思考中沉淀,在探索中明晰

在江村的日子里,每一件事都在教会我成长,也让我沉淀出一点感悟。从闲置农房变身电商仓储点,到撂荒地种出“增收稻”,江村的实践证明:农村不是“没资源”,而是要把“沉睡资源”变成“增收资产”。就像王大伯家的老房子,看似小事,却藏着“以资源换收益”的大智慧。第一次参与“舞和合”民俗活动时,老党员李叔告诉我:“‘和合’就是和睦同心,这是江村传了几十年的根。”如今村里不仅保留着“舞和合”“舞龙”的传统,还打造了新“六尺巷”、礼让墙等文明景观,村民们自发清理房前屋后杂物,把闲置空地改造成10处小菜园、小花园。这种“人人参与、共建共享”的氛围让我懂得:乡村振兴既要“产业旺”,更要“人心齐”,只有乡风暖了,乡村才有“精气神”。

03
以行动践承诺,以青春绘蓝图

作为一名驻村工作者,我在江村学会了用村民听得懂的话讲政策,学会了在田埂上和农户聊收成,更学会了从“旁观者”变成“参与者”。我也知道,乡村振兴是一场需要久久为功的接力赛,我愿以青春之名,扎根江村这片热土,用脚步丈量民情,用实干诠释担当,和大家一起,共同绘就产业兴旺、生态宜居、乡风文明、治理有效、生活富裕的江村新图景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