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昱中街道始终把居民群众所及所盼、所愿所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,以“五微共治”为抓手,探索走出党建引领社区多元共治新路径,形成居民投诉少、问题隐患少、矛盾纠纷少的“三少”新局面,群众获得感、幸福感和安全感持续增强。
设置“微岗位”,服务群众“零距离”。发布需求清单。以小区(网格)为单位,将在职党员编入常住地网格,依照党员专业特长、岗位特点、工作时间,建立“在职党员进社区报到”服务清单。结合社区计划开展的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以及重点任务,每月发布在职党员进小区“五微行动”征集认领预告。合理设置岗位。发挥社区作为党委联系服务群众的“纽带”作用,结合党员服务清单和群众需求清单,动态调整宣传引导、法律咨询、文化教育、环境整治、纠纷调解、助老服务等岗位设置情况,确保“清单”与“岗位”相匹配、党员“服务”与群众“需求”相衔接。开展共建服务。由小区共建单位作为团长牵头单位,采取微信群线上报到+社区现场报到的方式,组织在职党员每季度至少深入社区参加一次志愿服务活动。截至目前,在职党员下沉报到637人,开展治安巡察、反诈宣传、环境整治、慰问环卫工人等活动64场次。
征集“微建议”,架起干群“连心桥”。拓宽收集渠道。依托社区智慧平台和在职党员走访调研,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,广泛征集在职党员和居民对小区治理的“微建议”83条。创新设立“社情民意”板块,进一步完善民情民意收集反馈机制。落实闭环办理。对已采纳的社情民意,全面寻找政策法规依据,在“投票表决”程序中及时发布采纳情况、实施方案和线上议事公告,通知利益相关居民参与投票,并实时展示投票结果。对已经群众投票通过的实施方案,由组团联系团长牵头单位牵头,逐项抓好贯彻落实。接受群众监督。实时通过“社区新闻”,将社情民意问题落实情况与相关图片进行展播,引导居民参与满意度点评。建立在职党员服务社区年度成绩单,及时反馈团长牵头单位,有效实现资源聚焦、责任聚焦,切实做到在职党员力量入“网”,服务到“格”。
办理“微实事”,托起群众“大幸福”。系统摸排梳理。整合12345热线、市民网、民情微信群等线上反映问题,结合在职党员日常入户走访、“随手拍”、座谈交流收集问题,综合解决难易程度、时间跨度、涉及部门等因素,动态建立问题清单,严格实行销号管理,做到事事有回音、件件有落实。创新服务模式。创新设立“群众点单、社区派单、在职党员接单”服务模式,动员在职党员主动亮身份、亮服务、亮承诺,解决社区发展、公共服务、民计民生等“微实事”93件,真正把“党群一张网”有效铺设到便民服务“第一线”。加强跟踪督办。及时通过电话回访、座谈交流、走访慰问等方式,了解问题清单落实情况,发挥下沉社区的“八支力量”,实时开展调度、积极协调区直职能部门,妥善及时解决墙体脱落、路灯损坏等问题隐患百余个,真正将群众的“需求清单”变成“满意清单”,做到以“小切口”解民忧、“微实事”暖民心。
助力“微心愿”,凝聚共融“正能量”。助困微愿必达。通过平台线上征集、网格线下收集、走访入户谈心等方式,全方位、深层次收集辖区内困难群体最关心最急切的问题,梳理发放“微心愿清单”,动员在职党员“组团式+定制式”认领,先后认领完成轮椅、冬衣、冬被等物资采购等“微心愿”45个。暖新微心相伴。发动在职党员主动对接辖区“两企三新”,切实满足新业态新就业群体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小心愿、小需求。截至目前,累计为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发放风油精、矿泉水、风扇、免费体检券等物资大礼包百余份,推动新就业群体“双向奔赴”积极参与社区基层治理。守安微光同行。以联建共建为抓手,整合共建单位、党群代表等力量成立队伍22支,共同认领精神障碍、矫正对象、安置帮教等家庭的“微心愿”,定期开展康复讲座,实施个案心理辅导、亲子互动体验等心理援助服务41场次,提供帮办代办服务事项125件,满意度100%。
开展“微协商”,解锁治理“新路径”。加强队伍力量。依托社区创新项目“皖美和姐”“周一大巡查”等工作载体,吸纳具有法律知识或者从事纠纷调解工作以及公安、交警、消防、市场所等职能部门的在职党员,不断加强社区调解力量,针对性的开展邻里矛盾调解、安全隐患排查、食品安全检查等“微协商”。搭建协商平台。鼓励在职党员参与业委会换届、小区物业选聘,结合“党建联席会”“长板凳议事会”等工作载体,成功打造仙人洞公寓、城市花园、栢悦山、尖山路等微协商议事点14处。开展协商议事。围绕基层治理频发高发问题,推动解决群众天天有感的“大事小情”,召开协商议事会44次,协调解决邻里纠纷类问题43次、物业服务类问题59次,切实将网格内治理的难点变成基层治理的特色亮点。